九州官网要怎么进

建国往事之中国的邻国

中国共有14个陆地邻国,与俄罗斯并列世界第一;排名第三的巴西是10个,第四的刚果和德国是9个。

数俄罗斯邻国时不要漏掉其“飞地”加里宁格勒——与波兰和立陶宛接壤

中国的邻国按逆时针方向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和越南。

如果要按边界线算的,则依次为中朝边界、中俄边界东段、中蒙边界、中俄边界西段、中哈边界、中吉边界、中塔边界、中阿边界、中巴边界、中印边界西段(实际控制线)、中尼边界、中印边界锡金段、中不边界(实际控制线)、中印边界东段(实际控制线)、中缅边界、中老边界和中越边界。

在这17段边界线中,标注“实际控制线”的表示至今尚未正式勘定。

话说近代以来,出于种种原因,在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均未能与邻国勘定边界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与11个邻国的边界全都是实际控制线。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中国政府已与14个邻国中的12个国家勘定陆地边界线,剩下的两个国家为不丹和印度。

其中,中国与不丹的边界纠纷比较小,谈判时断时续进行中,有希望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取得进展;而与印度的边界纠纷涉及阿克赛钦和藏南共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靠谈判解决是十分困难的。

历史上,域外大国想要打击竞争对手,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培养一个与其敌对的邻国,以此为抓手搅动局势,甚至挑起冲突——正如乌克兰之于美国和俄罗斯。

为了有效避免周边关系“乌克兰化”,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这些直接影响中国地缘安全的邻国。

朝鲜

朝鲜在可预见一段时间里不会倒向中国对立面,而且除非遭遇重大外部压力或金正恩本人身体变故,也基本不存在政权动荡的可能性。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系统性的,即使封闭如朝鲜,同样会被拉入向前发展的时代洪流,比如现代信息科技以及市场经济要素。

俄罗斯

中俄现在是“背靠背”的关系,尤其自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将远东军区大批部队调往欧洲,对中国表现出了极大的信任。

说来有趣,苏联时代曾建设有规模庞大的边防部队,待到俄罗斯建国,由于幅员辽阔、边境线太长,使得维系边防部队成为一个巨大的财政难题。

于是俄国人灵机一动,宣称只要本土遭受侵略就发动核反击,因此近些年俄罗斯边防部队的功能日趋弱化,边防军已经被划归到联邦安全局下属的边防警卫处管辖。

蒙古

蒙古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微妙,其国内既有亲华派,也有激烈的反华派。

苏联时期,蒙古曾是“没有名分的加盟共和国”,实际上完全受莫斯科控制;像韩国的一些南北题材电视剧,有些取景没法直接去朝鲜,便会到蒙古拍摄。

苏联解体之后,蒙古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在中俄之间寻求平衡——目前中国已占蒙古国出口比重的90%。

近些年来,蒙古国内也有一种寻求“第三邻国”的声音,他们希望借域外大国、尤其是美国的力量来平衡中俄。

不过考虑到蒙古只是一个人口300多万的小国,它对中国的地缘安全影响很小,只有当与俄罗斯绑定时才会对中国构成威胁。

金日成与蒙古人民革命党总书记巴特蒙赫。由于师出同门,蒙古与朝鲜的关系一直不错。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作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哈、吉、塔三国与中国的关系都不错,用经贸关系和铁路基建整合中亚,将是未来几年间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美国曾以联合反恐为名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设立了军事基地,但乌吉两国政府分别于2005年、2014年关闭了基地。

而随着2021年美国完全撤出驻阿富汗部队,华盛顿于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大大减弱。

目前来看,尽管布林肯国务卿曾在2022年再度向中亚国家抛出橄榄枝,但美国恢复在中亚实质性军事存在的可能性并不大——“固本(乌克兰、台湾)舍末(阿富汗)”是拜登政府近几年来呈现出的战略指导思想。

阿富汗

2021年塔利班上台后,阿富汗已不再是来自中亚的威胁源。

中阿领土通过一条狭窄的瓦罕走廊相连,两国边界线只有短短的92公里。

瓦罕走廊名为“走廊”,其实里面既没有公路也没有铁路,交通十分不便。

且由于阿富汗国内局势混乱、经济发展极其落后,中国也没有计划像整合中亚国家那样整合阿富汗。

巴基斯坦

考虑到印巴之间的历史恩怨与现实领土纠纷,巴基斯坦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里都将是中国重要的战略盟友——这种关系有可能随着印度的强大和美印关系的紧密而更加牢固。

印度

在双边关系因领土争端而无法取得根本性改善的情况下,印度将是中国未来几十年间持续性的威胁。

虽然解放军并不畏惧与印军打一场局部战争,但只要战争爆发,战略层面对我方就是很不利的。

一方面,印度只是中国的次要矛盾,战争爆发后两国会陷入长期对抗,这无疑是美国最希望看到的场景。

另一方面,即使打赢了局部战争,印度还可以凭借地利优势卷土重来,而解放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将重兵长期配置在阿里、藏南一带。

考虑到一场局部战争很难将印度直接打趴下,因此一旦从“中等规模局部战争”退化为持久型的“小规模冲突”,对中国来说仍然是难题。

既然早晚要谈判,晚谈不如早谈。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印度战略自主性比较强,不太可能甘心充当域外大国的棋子或抓手,中国需要警惕的主要是美印战略层面的整合。

简而言之,如何处理与印度的关系,如何定位印度在中美竞争大局里的位置,是十分考验中国外交智慧的一件事。

不丹

不丹与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均未建立外交关系,其对外政策完全受印度把控,是印度的“被保护国”。

其实不仅对外,不丹的内政也遭印度控制,境内有印度驻军;在中不边界地区,很多时候都是印军代替不丹来防卫。

尼泊尔

虽然从地图上看不丹和尼泊尔感觉差不多,都是夹在中印之间的小国,但其实两国的基本情况完全不同——不丹只有70多万人口,尼泊尔则拥有3000万人口。

尼泊尔放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已属于中等规模甚至中等规模偏大的国家,像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等都才1000多万人口。

因为这种实力差距,不丹只能选择“一边倒”,而尼泊尔却希望在中印之间保持平衡关系。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都会区里拥有500万人口,是妥妥的大都市。

缅甸

缅甸是东南亚大国,面积67万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万,现役军人55万。

自2021年2月以来,这个国家出现了两个“政府”:一个是实际掌控国家政权的敏昂莱军政府,另一个是获得联合国承认的缅甸民族团结政府;二者平行存在,互相视对方为非法,各种暴力冲突不断。

目前缅甸军政府基本被排除在了西方国际体系之外,中国考虑到种种因素,对其态度比较中性,既没有与之密切交往,也没有像美国那样对其激烈打压。

综合来看,军政府时期的缅甸与美国是敌对状态,几乎不可能充当反华旗手。

老挝、越南

越老两国因历史上的特殊关系(老挝人民党早期是越共的一个党支部,长期被河内控制),在外交政策层面基本保持一致。

2016年阮晋勇下台、阮富仲完全掌控越南政局之后,越老两国整体上维持中间偏亲华的状态。

去年阮富仲访华期间曾公开表示:

“不会允许在该国建立任何海外军事基地,也不会与任何国家联手对抗中国。”

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越南更是表态“支持两岸和平发展与中国统一大业”。

考虑到2015年之前中越曾在南海激烈对峙、美国长期以来也都希望利用越南搅动南海风云,因此对越关系的改善可谓是中国近几年睦邻外交的一个重要成果,值得好好维护。

除了14个陆地邻国外,中国还有日本、韩国、印尼、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等6个海上邻国。

这六个国家中,用世界范围内的眼光看,日、韩、印尼、菲律宾等都是妥妥的“大国”。